岡、衝、坂、墪、垜附
■ 神居山。在州治西六十里新安村,高二十五丈,周十五里,石山載土,又以其形類土字,一名土山,南接橫治等山。郵城之地,自此發脉,蓋一郡之鎮也。《輿地廣記》云晉謝安曾煉丹於此。《宋志》云南齊亘公结庵此山,煉丹種藥,歲久仙去,石井石臼猶存,井大可五尺深倍之。一名石塘,水清冽,大旱不竭,山有排牙石,以數計之,雖智巧者莫能得其數,頂有爽氣,每二八月間則見,見時山上望五十里外如鏡,行人隱約可辨,城中西塔層級宛然。俗傳是山爲淮南眾山之母,三月三日,遠近朝山,香煙極盛。宋陳造、國朝李瀅並有詩,見藝文志。
■ 箕山。在州治東三里焦里村,今惟土阜存焉。明王達善詩甓社水清,那有社箕山,名重郤無山。
■ 東山。在城東北隅,高五丈,文遊台居其巔,五嶽行宮列其下。明邑人張綖有詩見藝文志。
■ 胭脂山。在城內州治南。上種桃杏,春雨,水流盡紫,故名。邑人蘇大睂構居其上,讀書教子,易名焉。知江都杜乘有記,今土阜如故而桃杏無存。
■ 黄泥岡。城西五十里,在新安東村。
■ 蕭陵岡。城北九十里,在臨澤鎮後。
龍崗。入天長縣,不載。
■ 貓兒衝。城西四十五里,在新安西村。
■ 馬家衝。城西五十里,在沛城西村。
■ 包家衝。
■ 董家坂。城西南六十里,神居山南。
■ 岡子坂。城西七十里,在平阿西村。
■ 狀元墩。在州署東,文昌閣後。
■ 武安墩。城西南二十五里,武安湖濱曹莊嘴旁,相連有四五墩,大者高五六丈,週圍數十畝,小者亦高三四丈,圍數畝。明邑人張綖有詩,見藝文志。
■ 周邶墩。城東南二十里,城子河邊。高一丈餘,大六十餘畝。
■ 匾墩。在武安湖中,週五十餘畝,爲漁舟棲泊之所,又名獺貓洲。湖水雖極大,亦不沈沒,上爲高郵衛屯田,俗呼爲大墩頭。
■ 七星墩。在西南二城門外,相連有十餘墩,形如貫珠,蓋郵城之護沙也。連因水患,河堤衝決,脩工者利其取土近,便掘挖殆盡。近水者又爲湖波吞嚙矣。
■ 柏家墩。城南十五里。
■ 雞鳴墩。在城西三十五里,爲湖西諸集要道。康熙元年,義民楊文實、吳自洪、吳起鯤等,建息浪庵,接待往來風雨,夜暮得以棲止。
■ 梁家墩。城西二十五里,在雞鳴墩東,渡湖者可以停泊。
■ 自來墩。在城西三十里,沛城村。
■ 草鞋墩。在城西二十五里,夾溝口。
■ 臺范墩。在城西北一百一十里,界盱眙縣界。
■ 朱家墩。在城北九里。
■ 角墩。在城東北,有南北二墩,南角墩去城二十五里,北角墩去城三十里。
■ 伏潛墩。在城北三十里,馬奔莊旁。
■ 向家垜。在城東二里。
■ 三垜。在城東四十五里。
■ 虎垜。在城東南三十里。
■ 桑子垜。在城東北三十五里。
■ 荻垜。在城東北四十五里。
■ 遺珠垜。在城東北三十里。
■ 柘垜。在城東五十里。
■ 甘垜。在城東北五十里,三垜東。
■ 陶垜。在城東北五十五里。
■ 官垜。在城東南。官垜去城五十里。北官垜去城六十里。
■ 花垜。在城東北五十五里。
■ 段垜。在城東北五十里。
按:以上十二垜,皆在北下河地方。北下河地勢卑下,凡有基址嶐然而起者,即以垜名,其上遂成聚落。垜之大者,居民千家,小亦不下二三十家。昔以頻年水患,屋廬飄蕩,人戶流移,今雖民氣已復,而撫綏安定,仍有厚望焉。
■ 操軍壩。在城西南四十里。
各河、湖、溪、蕩、潭、灣、溝、港、塘
■ 運河。亦名官河,詳河渠志。
■ 康濟河。在城北亘四十餘里,即今運河之半。明孝宗時,侍郎白昂築、大學士劉健有記,詳河渠志。
■ 閘河。即運鹽河,也亦名東河。在州治北,詳河渠志。
■ 白塔河。在嶽廟東南,北通運鹽河,南抵焦里村。
■ 城子河。自南門館驛後起,東抵各鹽場。宋文丞相指南錄後序云行城子河即此地。
■ 北城子河。在州治東,起自南河頭,至十里尖,與城子河合。
■ 淤溪河。在州治東南,通淥洋河湖,西抵運河堤。
■ 人字河。在二溝東南,通運鹽河,北通橫京河。
■ 橫京河。在州治東北七十里義興村,東通興化縣,西注射陽湖。
■ 山陽河。在州治東四十五里,南通樊㲼鎮,接甘泉、泰州界,北自三垜橋口入射陽湖,連淮安山陽界。隋開皇七年,揚州開山陽瀆,以通漕運,即此。
■ 寶帶河。在州治東,三垜鎮前。
■ 郭家河。在州治北,看花洞下。
■ 馬霓河。在州治北,界首鎮下。
■ 趙家河。在州治北,山洋河羅家圈東。
■ 楊家河。在城西六十里。
■ 殷家河。在菱塘橋西。
■ 秦蘭河。在州治西六十里,自冶山發源,入武安新開等湖,其河接連天長縣界,至秦蘭鎮大橋以北,俱隸高郵境內。
按:以上諸河,水利源委,並詳河渠志,其小僻河港,不悉載。
■ 新開湖。在州治西北三里,其水東南俱通運河,北連氾光白馬,通洪澤湖,久雨則漲,旱亦不涸。凡天長以東,諸水盡匯此湖。湖之長濶一百五十餘里,洪濤洶湧,舟行者恆苦覆溺亡,蓋境內之一險也。各詩俱見藝文志。又設救生船,事見風俗門。又按《山堂考索》云:“淮東川澤之國,凡小洲大渚,水勢環繞,人所不到之地,皆水寨也。自老鸛、新開諸湖而言,凡四十餘處而相通之寨,凡九每一寨置寨宮一員,令借補資秩,爲之主宰,一寨置一寨將,令繫省特差,爲之提督。南宋之所以守淮者如此,其實恃新開等湖以爲之險也。”
■ 甓社湖。在州治西三十里,通鵞兒白湖,有孫莘老見珠,事詳見古蹟志,各詩賦見藝文志。
■ 平阿湖。在州治西八十里,通天長縣桐城河。
■ 三湖。在州治西五里。《繫年錄》云:“承楚相距有樊良等三湖,綿亘三百里。宋紹興初,有張榮者,聚眾擊敵於此,大抵即新開、甓社,而樊良據其中耳。”
■ 五湖。在州治西六十里平阿東村,通天長縣桐城河。蔣之奇詩云:“三十六湖水所潴大者爲五湖。”
■ 珠湖。在州治西七十里,通五湖。
■ 張良湖。在州治北二十里,通七里湖。
■ 石臼湖。在州治西北五十里,通甓社湖。
■ 姜里湖。在州治西五十里,通塘下湖。
■ 七里湖。在州治西北十七里,東抵運河,西通鵞兒白湖。明沈起鵬有詩,見藝文志。
■ 鵞兒白湖。在州治西二十里,通張良湖。
■ 武安湖。在州治西南三十里,通張良湖。
■ 塘下湖。在州治西四十里,通甓社湖。
■ 淥洋湖。在州治南三十里,通小涇溝,西南接艾陵湖,半屬甘泉。
按:《水經註》作“陸蕩湖”,邑人顧天益讀書於此,舊有良陂精舍,毛一駿有詩,見藝文志。
■ 仲村湖。在州治東北六十里,通龜潭湖。
■ 龜潭湖。在州治東北九十里,通海陵溪。宋張榮拒敵,積茭爲城,即此地。並見三湖下。
■ 郭真湖。在州治東北一百四十里中臨村,通鹽城縣。
河舊志引東漢《郡國志》射陽,故屬臨淮,有博支湖,恐博支悞爲郭真,考射陽地屬寶應縣,今寶應志有博支湖在縣東南九十里,若云郭真爲博支之訛,則此湖非屬郵矣。博支與郭真恐是二名。
又按:郭真湖在時堡西,或與寶邑接壤,姑闕疑,以俟再考。
舊志云:“城西各湖,原以受天長、六合七十二澗之水,其云某通某者,昔日未嘗一片汪洋也,自上流淮水,下注諸湖,遂化爲一湖矣,始以橫溢,而上河受其殃,既以開壩,而下河罹其害,此所以屢遭水患也。”
按舊志云之論韙矣,然今昔畢宜則猶有未盡者,昔之湖猶可容納也,今則湖身日就淤墊矣。昔雖受湖之害,然淥洋、龜潭等湖可以灌輸溝洫,城西諸湖從萬家塘、杭家嘴等處可以引入閘河,猶用以濟旱地也,今則淥洋等湖,既半就乾涸,運河日墊日高,設遇乾旱,並不能引西湖一勺之水以溉潤民田矣,因時以爲調劑,非司牧者之責歟。
■ 石梁溪。在州治西北,自天長縣發源,入新開湖。
■ 平阿溪。在州治西,自天長縣發源,入五湖。
■ 樊良溪。在州治北,自天長流入珠湖,即古之樊良湖。按:《初學記》云:“山陽郡有樊良、射陽湖、津湖。”今樊良湖在郵境,射陽、津湖在寶境,想在秦時,俱屬山陽郡也。
■ 海陵溪。高郵、興化、寶應俱有其實一也,在郵境者,西入射陽湖,東北通興化縣。
■ 馬家蕩。在州治西北三十里黃林村,東通新開湖,南連葑地,北抵陸田。
■ 黃林蕩。在州治西北三十五里,東通馬家蕩,南連葑地,北抵陸田。
■ 聶里蕩。在州治西三十里沛城村。南通七里湖,東至新開湖,北繞沛城村。
■ 三里蕩。在城西七里。
■ 抆兒蕩。在城西三里新溝口。
■ 羊馬兒蕩。在州治東北一十五里故縣村,東北入海陵溪,西通賣菜港。
■ 時家蕩。
■ 秦家蕩。
■ 張家蕩。
■ 魚池網蕩。
■ 沙母蕩。在城東北四十五里。
■ 草蕩。自羊馬蕩以下,七蕩相連。
■ 井子蕩。在城東北三十五里。
■ 南陽蕩。在城東北。
■ 曲潭。在州治東三十里,三溝鋪東。
■ 司徒潭。在州治東北四十五里。
■ 花師潭。在州治北十里,故縣村運河堤旁。
■ 清水潭。在州治北二十里,運河堤旁,地勢低窪,當河、淮下流之衝,屢築屢決。康熙三十五年,改建石工,始爲完固,詳見河渠志。
■ 丁家灣。在州治東門外一里。
■ 曹家灣。在州治西南十五里。康熙六十一年,知州張德盛挑濬。
■ 父子灣。在州治北二十五里。
■ 落帆灣。在州治北二十五里。
■ 白水灣。在州治東北八十里。
■ 張家溝。一在州治北三十里,通新開湖。一在州治東二十八里,通淥洋湖。
■ 陸漫溝。在州治北四十里,俗名陸安溝。
■ 子嬰溝。在州治北六十里。康熙六十年,知州張德盛挑濬至臨澤,出蕩口。
■ 廬山溝。在州治東北九十里。
■ 子涇溝。在州治東北一百里,東注射陽湖。
■ 小京溝。在州治東南六十里,南通淥洋湖。
■ 柳溝。在州治西北,通平阿溪。
■ 觀溝。在州治西北四十里,東接聶里、黃林諸蕩。
■ 官溝。在州治東五十里,南通運鹽河,北下海陵溪。
■ 第一溝。在州治東二十里,南通運鹽河,北下海陵溪。
■ 第二溝。在州治東三十里,南通運鹽河,北下海陵溪。
■ 第三溝。在州治東四十里,南通運鹽河,北下海陵溪。
■ 拗溝。在州治西北一十三里,南入新開湖。
■ 展溝。在州治西北九十里,南屬郵境,北屬寶應。
■ 戴家溝。在州治西南四里。
■ 新溝。在州治西十里,東南抵運河,西接塘下湖,即河皂兒,此河約長十里,最便往來,現今挑濬。
■ 夾溝。在州治西二十里,昔人開築,以避武安湖曹莊嘴風浪之險者,又有北夾溝,在黃林中村,其鎮西屬泗州衛,東屬高郵。
■ 香溝。在州治東南六里。
■ 菱絲溝。在州治東二十五里公田村。
■ 淥洋溝。即鍾家溝,在菱絲溝旁。
■ 葑蕩溝。在州治東三十里。
■ 大涇溝。在州治東四十里。
■ 小涇溝。在州治東四十五里。
■ 豆子溝。在州治東南。
■ 郁家溝。在州治東北十里。
■ 斗門溝。在州治北十五里。
■ 胭脂溝。在州治東北臨澤鎮。
■ 養老溝。在州治東北。
■ 盤林溝。在州治東北。
■ 蛇背溝。在趙家河旁。
■ 燒香港。一在州治西北十里,通鵞兒白湖。一在州治東二里,南接城子河,北抵運鹽河,西入廟橋,皆以便東嶽行宮之燒香者,故名。按:宋南渡後,畫淮爲守,燒香者不得之泰山,皆來高郵東嶽行宮,應《武嶽廟記》雲:“自浙江以西,淮堧以東,來者肩摩袂接,旁午道途,而此邦嶽廟之盛甲於天下者是也。”
■ 賣菜港。在州治北九里,北通花師潭。
■ 曹家港。在州治北七十五里。
■ 南沙港。在州治東北。
■ 馬踏港。在州治東北七十里,東通海陵溪,西入射陽湖。
■ 茅塘港。在州治西十五里。雍正二年,知州張德盛挑濬,今港口漸淤。
■ 羅家港。在城西二里。
■ 楊絲港。在州治西七十里。
■ 洋洋港。在州治西。
■ 四㲼港。在州治西南五里。
■ 五㲼港。在州治西南十里。
■ 王家港。在州治西南五里,引高郵各湖之水入邵伯湖。乾隆元年挑濬,計工一千三百餘丈,動支帑金萬餘兩。
■ 太師港。在州治西南三十里,通太師營。
■ 小堰港。在州治西北三十里。
■ 吳城頭港。在州治西北四十里,通平阿溪,入五湖。
■ 黃白港。在州治西北四十里。
■ 砂子港。在州治西北沛城東村。
■ 青山廟港。在城西五十里。
■ 月塘。在州城東北。
■ 馬飲塘。在州城南。
■ 萬家塘。在州城西北,通新開湖,今水小輒淤。
■ 卞塘。在州城西一百里,久淤。
■ 茅塘。在州治西南二十里。
■ 裴公塘。在州治西南六十里。
■ 麻塘。在州治西南七十里菱塘橋西,有上麻塘,下麻塘。
■ 盤塘。在州治西三十里。
■ 柘塘。在州治西五十里。
按:茅塘以下五塘,旱則蓄水以溉田,潦則受西山暴流以殺其勢,今盡淤塞爲田矣。
又按:《地理志》高郵堤塘溉田甚多,皆李吉甫所築,相傳州境有富人等塘,今不可考。又宋史熙寕九年,劉謹言高郵縣陳公塘可新置濟運,令轉運使覆按從之,查陳公塘今隸儀徵境內,故不載入。
附 小僻者不悉載
■ 南門內釣橋
■ 北門內釣橋
■ 東門內釣橋
■ 南市橋。古名迎仙橋,在州署西南,跨市河,今俗名西市橋,本郟公昇仙之所,俗傳呂祖聽笛處。
■ 中市橋。古名望仙橋,在州署西,跨市河。
■ 北市橋。古名通仙橋,俗名高公橋,在州署西北,跨市河,道士汪重元募脩。
■ 安定橋。古名南濯衣河橋,在州署西南,跨大街,今俗名南市橋。
■ 通濟橋。古名北濯衣河橋,在安定橋北,跨大街,今俗名小橋。
■ 長安橋。在州署南。
■ 澄清橋。在州署東,察院旁,長安橋北,今俗名察院橋。
■ 躍龍橋。在儒學大門前。
■ 長生橋。俗名大監橋,在州署西,跨市河。
■ 蝦蟇橋。在行府街南。
■ 鳳凰橋。在州署西南,乾明寺前。
■ 南倉橋。在預備倉前。
■ 北倉橋。在北水關前,昔爲磚橋,傾圮已久,知州楊宜崙重脩,改爲平橋。
以上諸橋,俱在城內。
■ 南門外釣橋。
■ 北門外釣橋。
■ 東門外釣橋。
■ 石橋。在北門外。
■ 稅務橋。古名遐觀橋,在石橋北,稅課局前。宋嘉定年造,康熙六年,陳應龍重脩。
■ 多寶樓橋。在北門外,東臺巷西牆,旁有小石碑云:“唐尉遲敬德造。”
■ 新橋。在多寶樓橋西。
■ 景家橋。在遐觀橋西。僧心白募脩。州民金奎宇建亭。
■ 太平橋。在北門外。舊志云:“古名蛤蜊壩。”永樂二十二年,鄉民戴伯徵等造。今按:橋在壩西數十步。
■ 通湖橋。在運河堤,今爲涵洞。
■ 徐家橋。在運河堤,久廢。
■ 三里橋。在運河堤,金門閘北首涵洞,久廢。康熙六十一年,知州張德盛捐造,今復廢。
■ 談家橋。在三里橋東,談玉音建,陳心自脩。
■ 富勝橋。在新橋北,今易板爲磚,僧半樵脩。
■ 公濟橋。在富勝橋北。
■ 響水橋。在左家巷內。
■ 紅橋。在北門外石橋東。
■ 簎蝦橋。在北門外釣橋東,水北折入紅橋河,今已淤塞不通。
■ 新簎橋。在通湖橋東。
■ 接渡橋。在北水關北,向名馬家渡。知州傅椿改橋,因名。
■ 昇仙橋。在鍊陽庵內。
■ 搭溝橋。在真武廟巷東。雍正二年,知州張德盛𤀹橋下河道至馬奔莊,約計算三十里。
■ 鞠家橋。在搭溝橋南。
■ 普濟橋。在搭溝橋東。
■ 夏家橋。一在壩巷口東。一在官河西。
■ 傅公橋。在東門外傅公堤。乾隆二年,知州傅椿建;二十一年,知州李洊德改脩。
■ 廟橋。在東嶽廟前。
■ 張官橋。在廟橋西。
■ 邶家橋。在張官橋西。
■ 落仙橋。在廟橋南。
以上諸橋,俱在城外。
■ 磚橋。在城南十五里,七里墩旁。
■ 都倉橋。在城南二十里,王琴鋪。
■ 菱塘橋。在城西南六十里。
■ 夏家橋。在湖船住泊之所。
■ 王家橋。在城西孫家巷南。
■ 張更生橋。在城西南三十里,今橋被水沖廢,設有公渡。
■ 夾溝橋。在城西南二十五里。
■ 王家大橋。在城西三十五里,河院寺西。
■ 宋家橋。在城西南四十里。
■ 殷家河橋。在城西南七十里。
■ 陸家橋。在城西江靜北村。
■ 吳家橋。在城西南三十里,河院寺後,太師港口。
■ 陳家橋。在七里湖西,王琴江靜二村界。
■ 雞鳴墩橋。在城西北四十里楊家河,鄉民周之圖建。
■ 橫蕩橋。在城西北四十里,沛城村。
■ 閔家橋。在城西北八十里,平阿東村,民閔念村建,張承位置脩。
■ 趙志橋。在平阿東村,民趙志建,王鵬脩。
■ 馬橋。在城西南二十五里,久廢。
■ 高家橋。在城西南十五里,久廢。
以上諸橋,俱在西鄉。
■ 廣遠橋。在城東南五里。
■ 周省橋。在城南十五里,車邏鎮。
■ 三星汪橋。俗名三千萬橋,又云三仙灣橋。在州治東南十五里,民姚星川脩。舊志云:“每歲除夜,有仙人作左絞稻,草箍緊於橋椿上,箍之高,下年之水旱,悉應之。嘉靖三十八年,椿無箍,是年無旱,有濬河者,見其箍在椿底。隆慶三年,箍在橋板上,是年淮水逆流,高橋板尺許,人或於除夜候之,無所見,至曉,草箍已在椿上,其箍相接處無痕跡,人雖極力效之,終不能成,是亦一異也。”
■ 香溝橋。在城東南八里。
■ 灣子橋。在城東南二十里。
■ 八字橋。在城東南五十里。
以上諸橋,俱在南鄉。
■ 高橋。在城東四里,白塔河。
■ 萬緣橋。在城東五里,頭閘口。
■ 豐樂橋。在城東,茅垜東。
■ 流津橋。在城東四十里,三垛鎮,即西閘口。
■ 仁義橋。在三垛鎮,即東閘口。
以上諸橋,俱在東鄉。
■ 馬霓新舊二橋。在城北三十里,丁志村。
■ 石橋。在界首鎮。
■ 王家大橋。在王家營西。
■ 太平橋。在山洋河。
■ 飛虹橋。在山洋河。
■ 萬安橋。在臨澤鎮。
以上諸橋,俱在北鄉。
■ 馬家渡。在北水關北,知州傅椿改建,接渡橋。
■ 西門渡。在西門外。
■ 張公渡。在城西南四十里,郭家集南。舊名張家渡,里人張陽、顧元性、王藻等置。後知州張德盛另置渡船,改名張公渡。學正鄭紹煥有碑記,其略云:“張家渡,舊有駕私船者,操一舟,射重利。康熙十五年,諸生張陽倡集善會人等,捐金設立義渡,建庵於河之南岸,造大船一具,置田二十畝,延僧靜生董其事,後居民王建吾另造小舟濟之。康熙六十年,有奸民奪王船爲己有,遂致興訟,州牧張公燭其奸,撤去小舟,並易其大舟之朽敗者捐俸,另置渡船,郵人樂之,遂改其名張公渡。”
■ 栢家渡。在城西南四十里。
■ 南門渡。在南門外一里。
■ 車邏渡。在城南十五里。
■ 閔家橋義渡。在城西北八十里,平阿東村,州民楊春茂、徐秀置,仍置田二十畝,爲舟子之費。康熙甲戌,張六符捐置船一隻,募置船三隻,自備工食,以濟往來。
■ 官溝義渡。在城北四十里,陸漫閘,又西二十里,州人由此渡湖,無風波之險,甚爲安便。康熙元年,知州吳之俊及紳衿義民,設船二隻,以濟往來。
■ 傅公渡。在北門外,康澤侯行祠廟前,乾隆五年,知州傅椿設。
附:
■ 屯船塢。舊志一在西門對河。一在南城門右,久廢。今夏家港、萬家塘皆有塢,亦開閉不常。